封建专制时代,皇家陵寝是列圣列后的葬地,庄严而神秘向来被视为禁区。因此对于陵寝的管理十分严格,不仅要派重兵把守,还要设置官员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。御史写过很多关于清代官制方面的文章,这一期就来聊一聊清代陵寝官制。
清代陵寝的大致分布
清代帝后的陵墓分别葬于三处:一处在盛京郊及兴京,称为盛京陵;一处在河北遵化地方,称为东陵;一处在河北易县地方,称为西陵。
盛京陵包括:永陵(葬景祖、显祖)、福陵(葬太祖努尔哈赤)及昭陵(葬太宗皇太极)等三处;
东陵包括:昭西陵(葬孝庄文皇后)、孝陵及孝东陵(葬顺治帝后)、景陵(康熙帝后)、裕陵(葬乾隆帝后)、定陵及定东陵(葬咸丰帝后)、惠陵(葬同治帝后)等八处;
西陵包括:泰陵及泰东陵(葬雍正帝后)、昌陵及昌西陵(葬嘉庆帝后)、慕陵及慕东陵(葬道光帝后)、崇陵(葬光绪帝后)等七处。
清王朝在以上三陵设有专门的职官管理陵寝,盛京陵由盛京将军及盛京礼部、盛京工部及盛京内务府兼管;东陵和西陵,分别由马兰镇总兵和泰宁镇总兵为总管大臣,并由礼部、工部、内务府派专官管理。
清东陵的职官设置情况
康熙二年,顺治帝孝陵竣工后,开始确立陵寝官制,以礼部、工部、内务府分派官员、分司其事。因其只管陵寝事务,所以皆称“陵寝官”,如礼部称“陵寝礼部”,工部称“陵寝工部”。
此后陵寝官制成为了独立于国家行政机构之外的一个系统,在清代的官制中就有固定的“陵寝缺”。内务府陵寝官则属于掌仪司分管,这三个机构的官员,均分布散于各陵。
至于礼部、工部、内务府三个机构的分工问题,《清史稿·职官志二》中有明确记载,大致是:
总管大臣掌督率官兵,巡防备察,以翊卫陵寝;内务府官,掌奉祭祀奠享之礼,司扫除开阖;礼部官员,掌判署文案,监视礼仪,岁供品物,以序祀事;工部官员,掌修葺缮治。
通俗地理解就是总管大臣马兰镇总兵负责守卫东陵,内务府官员负责祭祀和相关的卫生、陈设等日常事务;礼部负责祭祀礼仪;工部负责陵寝维修。
历朝皇帝对陵寝的管理尤为重视,每一年都有“岁修”工程,到了十月份,皇帝会派出工部侍郎一人前往东陵堪明应修工程,核算费用交由户部拨款,然后由陵寝工部具体办理。
陵寝系统的职官数量还是比较庞大的,帝陵中的孝陵、景陵、裕陵、定陵、惠陵等级最高,其官员设置情况如下:
内务府掌关防郎中1人,员外郎、主事、尚茶正、尚膳正、内管领、副内管领各1人,笔帖式2人;礼部设郎中1人,员外郎2人,读祝官2人,赞礼郎4人,笔帖式2人;工部设郎中1人。其守卫官兵为:总管1人,翼长2人,骁骑校2人,防御16人,领催、马甲共80人。
后陵中的昭西陵、孝东陵、普祥峪定东陵(藏慈安)、普陀峪定东陵(葬慈禧)为第二等,其官员设置情况如下:
内务府掌关防郎中1人,员外郎、主事、尚茶正、尚膳正、内管领1人,笔帖式2人;礼部设郎中1人,员外郎2人,读祝官2人,赞礼郎4人,笔帖式2人;工部设员外郎1人。其守卫官兵为:总管1人,防御16人,领催、马甲共80人。
帝陵和后陵的官员设置情况相差不大,区别之处在于帝陵设工部郎中,后陵设工部员外郎;然后是守卫官兵后陵少了翼长和骁骑校。
第三等级为景陵皇贵妃园寝、裕陵皇贵妃园寝、端慧皇太子园寝,其职官设置为:
内务府员外郎、尚膳正各1人,礼部读祝官1人,赞礼郎3人,工部不设官。守卫官兵为,防御4人,起骁骑1人,领催、马甲共40人。
最低级别的是景陵妃园寝、裕陵妃园寝、定陵妃园寝、惠陵妃园寝,其职官设置为:
内务府设尚茶副、尚膳副、副管领、委署副内管领各1人;礼部设读祝官2人,赞礼郎3人,笔帖式2人。守卫官兵为,防御10人,骁骑校1人,领催、马甲共40人。
关外三陵、清西陵的职官设置与东陵基本相同,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。需要说明的是,三陵职官皆为满、蒙、汉军缺,不设汉缺。这也体现了出了清代统治者以自家旗人守卫、管理陵寝的基本原则。